网站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文博类电视节目如何推动文物活化与文创融合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日期:2025-03-26 09:50

字体:【||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在媒体深融、技术变革的新时期,文博类电视节目面临着新需求、新境遇、新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创新表达,节目需要在叙事手法、互动体验、公众参与以及跨界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通过节目叙事方式的重塑与传播路径的转换,以视听之力让历史文物在当代生活中“复活”“焕新”。

一、技术赋能,重构叙事格局

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文物、展示文物的艺术造诣,展现文物背后凝聚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电视节目的重要议题。在新技术环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从活化文物出发,以技术赋能,打破单一的叙事方式,推动叙事结构的创新建构。

(一)活化文物,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

活化文物,指通过多种方法、技术,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在保护、传承基础上融入当代的社会与生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文化意义,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重点是要通过对电视节目叙事方式和传播途径的优化,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物的认知、理解。

文物活化,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物理形态实现维护、提升,更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丰富的历史文物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流传故事等多维价值展示给观众,实现了文物观赏的立体化、翔实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创作的《典籍里的中国》,围绕华夏经典古籍,运用沉浸式的叙事空间,展现古今对话,讲述了典籍背后的家国情怀,让久远的古籍在当代焕发新生。

在视频影像中活化文物,营造沉浸观感体验,已成为广电媒体节目制作的常用表达。所谓“沉浸感”,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还原的历史场景,更在于让受众在极为专注的状态下,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满足感。如在总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中,利用实时光学动作捕捉、XR棚录等技术还原了古蜀国祭祀神庙的内部场景,让风沙弥漫的远古时空景象清晰、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观众深刻体验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民俗文化与生活习俗,引发对古蜀人精神世界的共鸣,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及历史文物的关注度与吸引力。

(二)人工智能助力,构建多元叙事架构

人工智能对大量的文化与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再现,为节目内容的设计、呈现提供全新的视角。就文博类电视节目而言,AI的优势不仅在于提升节目生产制作效率,还能增强节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文博节目更具智能化、个性化,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文博节目提出的创新叙事、创新传播要求。总台播出的《2024中国·AI盛典》中,基于自研大模型以及生成式AI技术,实现了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壁画的修复,让壁画褪去了近八百年的时光洗礼,在文物经岁月的打磨后重现昔日光彩,拯救了那些传奇故事的历史记忆。

(《朝元图》AI修复前后对比图)

基于VR与AR技术来打造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文物数智化展示形式,成为创新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关键。特别是VR与AI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由以往单纯的文字、图片、视听变成了“体验式”传递和“场景式”传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联动、延伸,为观众带来了“亲临其境”的全新视听体验。

总台近期推出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积极推进叙事形式创新的同时,强化硬核技术的加持,努力让节目实现“融起来、动起来、炫起来”。在打造“戏剧+影视+访谈”的三位一体并融合节目内容基础上,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声音、图像上多维度实现技术赋能。声音方面,从声音识别、声线克隆、文本翻译、分轨替换对内容赋能。视频方面,则以AI短剧的模式,运用AR技术进行节目内容的打造与优化。大型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专注面向公众介绍传统神话故事。其美术、视频、配乐、分镜均由AI模型绘作,以AI模型为“编导”,实现与AR技术的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历史神话场境中。未来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打造,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叙事结构,不断增强节目场景的视觉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立足受众,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

在信息多元、媒介多样化的传播背景下,文博类电视节目想要适应全媒体变革需求,吸引更多用户,就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播思路,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突破传统传播格局,实现效益多元融合

传统文博类电视节目,往往拘泥于静态的文物主体介绍和文物历史背景的阐释,缺乏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因而无法充分满足观众日益增强的多元文物审美和对文化内涵了解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观众审美和认知需求,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重新审视内容与形式,通过更动态、生动的叙述和镜头语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文物体验空间。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合作,使文博节目内容更加丰满、形式更具吸引力,并借助3D打印、激光雕刻、数字会喷等技术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物衍生商品,实现文物活化、节目复新、文创融合。

例如,总台大型文博季播节目《国家宝藏》在节目中展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藏品,杜虎符、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伴随节目的播出,陕西历史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衍生文创产品,包括一款摆件香囊、一款挂件香囊。同时杜虎符的一系列衍生品也在节目播出后得到热销,真正实现了“文物IP”经济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文物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的融合体现。

(二)运用大数据分析,重塑节目与观众定位

一方面,制作团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文物展示形。首先,通过高精度数字采集技术,如三维扫描和微距摄影,获取文物的精细数据,涵盖文物的具体形态特征、色彩、纹理等各种细节,为构建详尽的文物数字档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运用数据分析算法建立多维文物展示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对文物属性进行分类,揭示文物间的内在联系,为观众提供系统性观展体验。同时,利用图形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文物信息转化为直观图形界面,增强观众的理解。再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更新文物信息,提升观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如《国家宝藏》第四季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创造过程,生动还原文物原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观众反馈及收视习惯,通过增强互动性,增进节目内容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重构节目同观众之间的关系。

例如,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电视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筹备和制作阶段便深度应用大数据分析,针对现有节目内容、形式,对观众群体反馈数据、节目传播效果数据与社会影响指数数据进行多维深度分析,从而确定节目的改进方向甚至节目此后的创新方向,提升收视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助力节目影响力提升

文博类电视节目增强节目传播力、影响力,要系统融合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格局,推动文物展示与节目内容的双维度活化创新。

(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

发挥传统电视媒体广泛覆盖的优势,通过预告片、花絮、节目嘉宾前采等内容吸引观众关注。同时,借助报纸、杂志、专业网站等传媒平台,对节目内容、相关文物进行权威发布、深度报道、专题评论,深化观众对节目的理解、认同与期待。此外,积极开设官方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发布幕后花絮、专家解读、观众互动等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推动节目与观众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节目影响力。    

以《国家宝藏》第四季为例,该节目依托出品方、播出方——总台央视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优势,在每季固定档期进行播出,让节目保证了相对于其他传播渠道更强的稳定性和与观众的黏性。同时,借助报刊、期刊与官方网站,《国家宝藏》节目组推出文物专题报道与专家访谈、历史学家评论,深度挖掘各类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提升了节目的学理高度,也让观众对历史文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分析视角与理解深度。节目组还设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账号,进行多渠道的节目预告传播与实时动态更新,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二)强化社交媒体互动与精准营销

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和互动能力对于提升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至关重要。制作方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账号,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设计多样化传播内容,提升节目传播效果。《国家宝藏》结合高品质的制作与详尽的文物解读,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获得精准的受众反馈,动态调整节目制作流程和内容;在年轻观众偏好的平台上进行针对性传播,设立新媒体账号,及时更新节目动态、发布高清剧照与节目花絮,拉近节目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为观众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分享的重要窗口;通过发布创意短视频、邀请观众参与评论、投票等形式,营造全民参与节目的良好互动氛围。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要闻

文博类电视节目如何推动文物活化与文创融合

发布时间:2025-03-26 09:50:29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朗读

文博类电视节目如何推动文物活化与文创融合, 在媒体深融、技术变革的新时期,文博类电视节目面临着新需求、新境遇、新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创新表达,节目需要在叙事手法、互动体验、公众参与以及跨界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通过节目叙事方式的重塑与传播路径的转换,以视听之力让历史文物在当代生活中“复活”“焕新”。一、技术赋能,重构叙事格局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文物、展示文物的艺术造诣,展现文物背后凝聚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电视节目的重要议题。在新技术环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从活化文物出发,以技术赋能,打破单一的叙事方式,推动叙事结构的创新建构。(一)活化文物,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活化文物,指通过多种方法、技术,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在保护、传承基础上融入当代的社会与生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文化意义,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重点是要通过对电视节目叙事方式和传播途径的优化,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物的认知、理解。文物活化,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物理形态实现维护、提升,更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丰富的历史文物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流传故事等多维价值展示给观众,实现了文物观赏的立体化、翔实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创作的《典籍里的中国》,围绕华夏经典古籍,运用沉浸式的叙事空间,展现古今对话,讲述了典籍背后的家国情怀,让久远的古籍在当代焕发新生。在视频影像中活化文物,营造沉浸观感体验,已成为广电媒体节目制作的常用表达。所谓“沉浸感”,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还原的历史场景,更在于让受众在极为专注的状态下,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满足感。如在总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中,利用实时光学动作捕捉、XR棚录等技术还原了古蜀国祭祀神庙的内部场景,让风沙弥漫的远古时空景象清晰、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观众深刻体验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民俗文化与生活习俗,引发对古蜀人精神世界的共鸣,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及历史文物的关注度与吸引力。(二)人工智能助力,构建多元叙事架构人工智能对大量的文化与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再现,为节目内容的设计、呈现提供全新的视角。就文博类电视节目而言,AI的优势不仅在于提升节目生产制作效率,还能增强节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文博节目更具智能化、个性化,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文博节目提出的创新叙事、创新传播要求。总台播出的《2024中国·AI盛典》中,基于自研大模型以及生成式AI技术,实现了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壁画的修复,让壁画褪去了近八百年的时光洗礼,在文物经岁月的打磨后重现昔日光彩,拯救了那些传奇故事的历史记忆。(《朝元图》AI修复前后对比图)基于VR与AR技术来打造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文物数智化展示形式,成为创新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关键。特别是VR与AI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由以往单纯的文字、图片、视听变成了“体验式”传递和“场景式”传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联动、延伸,为观众带来了“亲临其境”的全新视听体验。总台近期推出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积极推进叙事形式创新的同时,强化硬核技术的加持,努力让节目实现“融起来、动起来、炫起来”。在打造“戏剧+影视+访谈”的三位一体并融合节目内容基础上,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声音、图像上多维度实现技术赋能。声音方面,从声音识别、声线克隆、文本翻译、分轨替换对内容赋能。视频方面,则以AI短剧的模式,运用AR技术进行节目内容的打造与优化。大型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专注面向公众介绍传统神话故事。其美术、视频、配乐、分镜均由AI模型绘作,以AI模型为“编导”,实现与AR技术的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历史神话场境中。未来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打造,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叙事结构,不断增强节目场景的视觉感染力与吸引力。二、立足受众,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在信息多元、媒介多样化的传播背景下,文博类电视节目想要适应全媒体变革需求,吸引更多用户,就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播思路,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突破传统传播格局,实现效益多元融合传统文博类电视节目,往往拘泥于静态的文物主体介绍和文物历史背景的阐释,缺乏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因而无法充分满足观众日益增强的多元文物审美和对文化内涵了解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观众审美和认知需求,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重新审视内容与形式,通过更动态、生动的叙述和镜头语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文物体验空间。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合作,使文博节目内容更加丰满、形式更具吸引力,并借助3D打印、激光雕刻、数字会喷等技术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物衍生商品,实现文物活化、节目复新、文创融合。例如,总台大型文博季播节目《国家宝藏》在节目中展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藏品,杜虎符、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伴随节目的播出,陕西历史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衍生文创产品,包括一款摆件香囊、一款挂件香囊。同时杜虎符的一系列衍生品也在节目播出后得到热销,真正实现了“文物IP”经济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文物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的融合体现。(二)运用大数据分析,重塑节目与观众定位一方面,制作团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文物展示形。首先,通过高精度数字采集技术,如三维扫描和微距摄影,获取文物的精细数据,涵盖文物的具体形态特征、色彩、纹理等各种细节,为构建详尽的文物数字档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运用数据分析算法建立多维文物展示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对文物属性进行分类,揭示文物间的内在联系,为观众提供系统性观展体验。同时,利用图形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文物信息转化为直观图形界面,增强观众的理解。再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更新文物信息,提升观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如《国家宝藏》第四季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创造过程,生动还原文物原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观众反馈及收视习惯,通过增强互动性,增进节目内容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重构节目同观众之间的关系。例如,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电视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筹备和制作阶段便深度应用大数据分析,针对现有节目内容、形式,对观众群体反馈数据、节目传播效果数据与社会影响指数数据进行多维深度分析,从而确定节目的改进方向甚至节目此后的创新方向,提升收视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三、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助力节目影响力提升文博类电视节目增强节目传播力、影响力,要系统融合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格局,推动文物展示与节目内容的双维度活化创新。(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发挥传统电视媒体广泛覆盖的优势,通过预告片、花絮、节目嘉宾前采等内容吸引观众关注。同时,借助报纸、杂志、专业网站等传媒平台,对节目内容、相关文物进行权威发布、深度报道、专题评论,深化观众对节目的理解、认同与期待。此外,积极开设官方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发布幕后花絮、专家解读、观众互动等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推动节目与观众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节目影响力。    以《国家宝藏》第四季为例,该节目依托出品方、播出方——总台央视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优势,在每季固定档期进行播出,让节目保证了相对于其他传播渠道更强的稳定性和与观众的黏性。同时,借助报刊、期刊与官方网站,《国家宝藏》节目组推出文物专题报道与专家访谈、历史学家评论,深度挖掘各类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提升了节目的学理高度,也让观众对历史文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分析视角与理解深度。节目组还设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账号,进行多渠道的节目预告传播与实时动态更新,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二)强化社交媒体互动与精准营销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和互动能力对于提升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至关重要。制作方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账号,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设计多样化传播内容,提升节目传播效果。《国家宝藏》结合高品质的制作与详尽的文物解读,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获得精准的受众反馈,动态调整节目制作流程和内容;在年轻观众偏好的平台上进行针对性传播,设立新媒体账号,及时更新节目动态、发布高清剧照与节目花絮,拉近节目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为观众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分享的重要窗口;通过发布创意短视频、邀请观众参与评论、投票等形式,营造全民参与节目的良好互动氛围。

在媒体深融、技术变革的新时期,文博类电视节目面临着新需求、新境遇、新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创新表达,节目需要在叙事手法、互动体验、公众参与以及跨界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通过节目叙事方式的重塑与传播路径的转换,以视听之力让历史文物在当代生活中“复活”“焕新”。

一、技术赋能,重构叙事格局

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文物、展示文物的艺术造诣,展现文物背后凝聚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电视节目的重要议题。在新技术环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从活化文物出发,以技术赋能,打破单一的叙事方式,推动叙事结构的创新建构。

(一)活化文物,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

活化文物,指通过多种方法、技术,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在保护、传承基础上融入当代的社会与生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文化意义,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重点是要通过对电视节目叙事方式和传播途径的优化,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物的认知、理解。

文物活化,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物理形态实现维护、提升,更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丰富的历史文物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流传故事等多维价值展示给观众,实现了文物观赏的立体化、翔实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创作的《典籍里的中国》,围绕华夏经典古籍,运用沉浸式的叙事空间,展现古今对话,讲述了典籍背后的家国情怀,让久远的古籍在当代焕发新生。

在视频影像中活化文物,营造沉浸观感体验,已成为广电媒体节目制作的常用表达。所谓“沉浸感”,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还原的历史场景,更在于让受众在极为专注的状态下,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满足感。如在总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中,利用实时光学动作捕捉、XR棚录等技术还原了古蜀国祭祀神庙的内部场景,让风沙弥漫的远古时空景象清晰、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观众深刻体验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民俗文化与生活习俗,引发对古蜀人精神世界的共鸣,有效提升了中华文明及历史文物的关注度与吸引力。

(二)人工智能助力,构建多元叙事架构

人工智能对大量的文化与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再现,为节目内容的设计、呈现提供全新的视角。就文博类电视节目而言,AI的优势不仅在于提升节目生产制作效率,还能增强节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文博节目更具智能化、个性化,满足全媒体时代对文博节目提出的创新叙事、创新传播要求。总台播出的《2024中国·AI盛典》中,基于自研大模型以及生成式AI技术,实现了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壁画的修复,让壁画褪去了近八百年的时光洗礼,在文物经岁月的打磨后重现昔日光彩,拯救了那些传奇故事的历史记忆。

(《朝元图》AI修复前后对比图)

基于VR与AR技术来打造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文物数智化展示形式,成为创新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关键。特别是VR与AI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由以往单纯的文字、图片、视听变成了“体验式”传递和“场景式”传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联动、延伸,为观众带来了“亲临其境”的全新视听体验。

总台近期推出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在积极推进叙事形式创新的同时,强化硬核技术的加持,努力让节目实现“融起来、动起来、炫起来”。在打造“戏剧+影视+访谈”的三位一体并融合节目内容基础上,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声音、图像上多维度实现技术赋能。声音方面,从声音识别、声线克隆、文本翻译、分轨替换对内容赋能。视频方面,则以AI短剧的模式,运用AR技术进行节目内容的打造与优化。大型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专注面向公众介绍传统神话故事。其美术、视频、配乐、分镜均由AI模型绘作,以AI模型为“编导”,实现与AR技术的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历史神话场境中。未来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打造,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叙事结构,不断增强节目场景的视觉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立足受众,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

在信息多元、媒介多样化的传播背景下,文博类电视节目想要适应全媒体变革需求,吸引更多用户,就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播思路,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突破传统传播格局,实现效益多元融合

传统文博类电视节目,往往拘泥于静态的文物主体介绍和文物历史背景的阐释,缺乏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因而无法充分满足观众日益增强的多元文物审美和对文化内涵了解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观众审美和认知需求,文博类电视节目需要重新审视内容与形式,通过更动态、生动的叙述和镜头语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文物体验空间。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合作,使文博节目内容更加丰满、形式更具吸引力,并借助3D打印、激光雕刻、数字会喷等技术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物衍生商品,实现文物活化、节目复新、文创融合。

例如,总台大型文博季播节目《国家宝藏》在节目中展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藏品,杜虎符、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伴随节目的播出,陕西历史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衍生文创产品,包括一款摆件香囊、一款挂件香囊。同时杜虎符的一系列衍生品也在节目播出后得到热销,真正实现了“文物IP”经济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文物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的融合体现。

(二)运用大数据分析,重塑节目与观众定位

一方面,制作团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文物展示形。首先,通过高精度数字采集技术,如三维扫描和微距摄影,获取文物的精细数据,涵盖文物的具体形态特征、色彩、纹理等各种细节,为构建详尽的文物数字档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运用数据分析算法建立多维文物展示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对文物属性进行分类,揭示文物间的内在联系,为观众提供系统性观展体验。同时,利用图形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文物信息转化为直观图形界面,增强观众的理解。再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更新文物信息,提升观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如《国家宝藏》第四季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创造过程,生动还原文物原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观众反馈及收视习惯,通过增强互动性,增进节目内容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重构节目同观众之间的关系。

例如,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电视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筹备和制作阶段便深度应用大数据分析,针对现有节目内容、形式,对观众群体反馈数据、节目传播效果数据与社会影响指数数据进行多维深度分析,从而确定节目的改进方向甚至节目此后的创新方向,提升收视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打造“全媒体”传播渠道,助力节目影响力提升

文博类电视节目增强节目传播力、影响力,要系统融合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格局,推动文物展示与节目内容的双维度活化创新。

(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

发挥传统电视媒体广泛覆盖的优势,通过预告片、花絮、节目嘉宾前采等内容吸引观众关注。同时,借助报纸、杂志、专业网站等传媒平台,对节目内容、相关文物进行权威发布、深度报道、专题评论,深化观众对节目的理解、认同与期待。此外,积极开设官方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发布幕后花絮、专家解读、观众互动等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推动节目与观众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节目影响力。    

以《国家宝藏》第四季为例,该节目依托出品方、播出方——总台央视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优势,在每季固定档期进行播出,让节目保证了相对于其他传播渠道更强的稳定性和与观众的黏性。同时,借助报刊、期刊与官方网站,《国家宝藏》节目组推出文物专题报道与专家访谈、历史学家评论,深度挖掘各类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提升了节目的学理高度,也让观众对历史文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分析视角与理解深度。节目组还设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账号,进行多渠道的节目预告传播与实时动态更新,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二)强化社交媒体互动与精准营销

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和互动能力对于提升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至关重要。制作方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账号,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设计多样化传播内容,提升节目传播效果。《国家宝藏》结合高品质的制作与详尽的文物解读,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获得精准的受众反馈,动态调整节目制作流程和内容;在年轻观众偏好的平台上进行针对性传播,设立新媒体账号,及时更新节目动态、发布高清剧照与节目花絮,拉近节目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为观众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分享的重要窗口;通过发布创意短视频、邀请观众参与评论、投票等形式,营造全民参与节目的良好互动氛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