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林草科技

林草科技

  • 2025-07-24 朗读

    自治区林科院毛乌素沙地典型固沙植被饲草结构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毛乌素沙地经过长期治理,已形成大面积以樟子松、沙柳、杨柴、油蒿等乔灌木为主的固沙植被区,显著提升了防风固沙效益。然而该区域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沙生灌木退化及优质牧草匮乏等问题。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青年创新团队围绕“退化固沙植被区饲草结构优化技术”在国际知名农林类期刊《Agriculture》(JCR一区,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3.6)发表研究论文,通过测定牧草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分析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牧草种间竞争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固沙植被区禾、豆饲草混播物种配置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发表的研究成果题为“Effects of Legume–Grass Mixture Combinations and Planting Ratios on Forage Productivity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in Typical Sand-Fixing Vegetation Areas of the Mu Us Sandy Land”,我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我院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米雨晴和我院职工许宏斌为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张雷研究员和内蒙古大学潘瑞华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聚焦不同牧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产性能对沙地区域环境的响应,表明披碱草与沙打旺以1:1的比例,混播牧草产量显著高于禾本科单播和其他混播组合。各豆禾混播组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竞争,且禾本科竞争能力普遍高于豆科。混播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单播,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单播,表明混播牧草具有较高的相对饲喂价值。并由Topsis综合评价得出披碱草与沙打旺以1:1的比例混播的综合评分最高,为毛乌素沙地固沙植被区人工草地建植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图1(a)产量、营养品质和种间竞争的主成分分析;(b)PCA载荷柱状图:变量对PC1和PC2的贡献 图2 产量、营养品质与种间竞争的相关分析图3 豆科植物比例、产量和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 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2024JBGS0020)”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能力提升项目(2024NLTS03)”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0472/15/14/1474   

  • 2025-07-18 朗读

    呼伦贝尔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与呼伦贝尔联通公司洽谈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项目 , 7月15日,呼伦贝尔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与呼伦贝尔联通公司就智慧林业建设项目召开专题洽谈会,双方围绕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生态安全防护及林区智能化运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接。洽谈中,呼伦贝尔联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邹艳阳介绍该公司发展历程,以及在本地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成果实践,展望未来5GA技术在林业领域的拓展应用。红花尔基林业局党委书记赫晓东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南木林业局“智慧林业”成功经验,提出拟构建“六个一”智慧体系框架,即“一朵云(智慧林业云)、一张网(全域覆盖通信网)、一平台(林业基础平台)、六系统(涵盖防火监控、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强调重点强化森林防火预警(如无人机巡航火情监测)、营造林地块智能管护、病虫害AI识别、禁牧区牲畜活动监管等功能,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AI算法”实现动态精准管控,布设自动化观测网络,助力林业高效高质量发展。经洽谈,双方达成以“数智融合”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步共识,联通公司将整合联网通信、算力网络、大数据分析能力,汲取南木林业局成功经验,为红花尔基定制“智慧林业2.0”方案;林业局则提供生态管理经验与场景支撑,确保技术应用契合生态保护需求,让管护更精准、生态价值可量化、可视化,双方将合力打造呼伦贝尔智慧林业新标杆。

  • 2025-07-09 朗读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进遗鸥保护区监测调查数字化建设 , 为加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遗鸥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管控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空天地一体化、上下协同、信息共享、覆盖全域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护区势在必行。近期,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进遗鸥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优化工作,完善了“遗鸥保护区监测调查系统及数据库建设”和鸟类识别及智能统计系统,将遗鸥保护区功能区划图与行政区划图合成一张图作为监测调查底图,在野外监测调查中利用APP进行数据采集、填报,在WEB端统计输出设备设施基本情况图,实现遥感监测点位导入、分区上图、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存储信息能与外业手持调查终端设备实时交互信息,方便了监测调查人员数据录入、导出;结合6座鸟类智能识别监控设备和10座远程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测统计遗鸥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加强了监测调查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近期正在建设智能无人机自动化监测巡护设备、疫源疫病监测和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基于视觉AI算法技术进行影像采集处理及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实时监控湿地珍稀动物活动情况,为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基本上可以满足对遗鸥保护区中心水域的鸟类和其它动植物以及违法破坏行为的监测和监控,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渐恢复,最终实现遗鸥保护区高质量、可持续性保护。同时为遗鸥保护区提升数字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2025-06-30 朗读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 筑牢林业生态防线 , 为切实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以构建现代化监测预警体系为核心,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与优化监测模式,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网络。在技术升级方面,多伦县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规模化林场率先安装3套林业有害生物物联网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远程操作,集成智能诱捕、远红外虫体处理、高清影像采集等功能,利用趋光性原理精准捕获有害生物,虫体致死率超98%且完整性保持95%以上。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实时同步至物联网平台,结合时控、光控、雨控技术,实现24小时智能化监测,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电脑随时查看动态,大幅提升监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  与此同时,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将无人机技术融入日常巡查工作,针对高山、沟壑等人力难以抵达区域,通过空中航拍与视频监测,精准获取有害生物种类、危害范围及程度等关键数据,构建起“空中巡护+地面排查”的立体化监测网络,显著扩大监测覆盖范围。 未来,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将持续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偏远林区安装远程虫情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努力实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科学防治”的目标,守护林业生态安全、保障林农增收筑牢坚实防线。

  • 2025-07-10 朗读

    科技赋能:无人机增雨助力武川县“三北”工程建设 ,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背景下,武川县积极投身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三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川县的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及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关键意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引入的无人机增雨技术正为这些项目的推进注入强大动力。武川县地处北方生态脆弱地带,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严重制约着植被的生长与恢复。在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中,30万亩的建设任务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而在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综合治理项目中,36万亩的治理面积同样急需充足的水分滋养。在人工增雨与草种播撒的协同作业下,原本干燥板结的土地迎来甘霖滋润,播撒的草种逐渐萌发长芽,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泛起星星点点的嫩绿,退化草原重现出勃勃生机。无人机增雨技术的应用,为武川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充足的降水有助于退化草原植被的恢复,促进新种植树木的生长,同时人工增雨能够改善土壤墒情,为人工种草和植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区域植被覆盖度,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目前,武川县正积极推进无人机增雨作业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提高作业效果,为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无人机增雨不仅为当前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助力武川县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 2025-07-08 朗读

    稳步推进项目外业调查  科技赋能荒漠化综合防治, 近日,鄂尔多斯市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圆满完成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外业调查,以实际行动为科学推进荒漠化防治与生态建设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本次调查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无人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设备,科学划定调查样地和线路,共完成库布其沙漠南北缘、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等55个样地调查任务,涵盖森林资源监测、草原生态状况评估调查等多个领域。有序推进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科技重大专项--鄂尔多斯市创新性荒漠化防治与治理实现途径及技术方法研究;提前布局2025年度鄂尔多斯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草原禁休牧生态系统智能监测及风险预警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此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扎实推进在研科技项目奠定了数据基础。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将及时整理分析数据,形成高质量调查成果报告,为科技赋能荒漠化防治、科学规划生态治理提供有力依据。

  • 2025-07-08 朗读

    科技赋能 共绘蓝靛果产业新蓝图——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开展蓝靛果引种驯化技术培训, 为扎实推进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高效实施,全面助力呼伦贝尔地区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序加快蓝靛果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进程,切实提升林业工作者和企业从业者专业技术水平。近日,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在牙克石市组织开展蓝靛果引种驯化技术培训。市直属林业六局、部分旗市区林草局、呼伦贝尔林业集团公司及相关种植企业积极参与,携手探寻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此次培训特邀东北农业大学霍俊伟教授团队张利军讲师和哈尔滨森莓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鑫宇副总经理前来授课,培训采用“室内授课+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学员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室内授课环节,两位老师分别以《蓝靛果及果园田间管理技术》《蓝靛果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为题,围绕蓝靛果的生物学特性、栽植技术、果园管理及鲜果销售、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等方面内容为大家做了专题讲座。在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走进牙克石蓝靛果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基地,实地观摩不同品种蓝靛果的生长状态,直观感受科学种植技术带来的成效。两位专家与市林草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一同,现场示范蓝靛果的修枝、平茬及小型机械采收等操作流程,并针对学员提出的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大家还现场采摘品尝新鲜果实,在酸甜交织的独特风味里,深切体悟蓝靛果产业蕴藏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坚定了规模化种植、打造特色产业标杆的信心与决心。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呼伦贝尔市蓝靛果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促进林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为蓝靛果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让蓝靛果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贡献林草科技力量。

  • 2025-05-22 朗读

    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揭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关键机制, 202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决定自筹资金先行在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内蒙古森工集团启动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项目,项目的实施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为了掌握已垦林地草原湿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后促进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阐明林地转变为耕地,耕地再转变为林地(草地、湿地)过程中植被—土壤的互作机制,自2023年起,自治区林草工作总站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该试点项目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调查研究。两年的研究期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等5个旗县(区、市)根据不同退耕模式、不同退耕年限、不同退耕类型以及对照试验共选取47个典型样点,在每个样点内设置固定标准样地,进行详尽的灌木和草本调查,并挖取423份土壤样品开展土壤分析实验。研究得出退耕模式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不同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指标随年限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土壤养分在植被群落结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组合和管理措施,能有效促进土壤养分积累和群落结构的优化,可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理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项目巩固提升建设成果的思路,由注重单一生态功能向多功能、多效益转变,让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这个“水库、碳库、基因库”再添新绿,发挥更大的生态效应,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开掘金山银山“价值”。

  • 2025-05-20 朗读

    赤峰市敖汉旗“科尔沁沙地南缘长刺蒺藜草综合防控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入库并获成果登记证书 , 近日,由赤峰市敖汉旗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牵头研发的“科尔沁沙地南缘长刺蒺藜草综合防控技术”项目顺利通过科技成果入库,并获成果登记证书。该技术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一致认定,技术创新度为2级,整体先进度为5级,技术成熟度为9级,经济效益良好,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这标志着敖汉旗在草原生态修复与外来物种防控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为防控长刺蒺藜草的入侵,课题组依托生态修复防控、物理机械防控、植物竞争替代及化学防控四大技术体系,研发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生态修复防控上,首次明确长刺蒺藜草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入侵天然草原的生态阈值为40%,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机械创新上,研制出“4ZF-120A型少花蒺藜草种子收获机”,获实用新型专利,实现种子高效收集与统一处置;在生物替代技术上,推广免耕补播猪毛蒿技术,通过植物群落竞争有效抑制蒺藜草生长;在精准化学防控上,筛选出精喹禾灵药剂的最优施用浓度,显著提升豆科人工草地牧草产量与品质。目前,该项目已在赤峰市敖汉旗推广应用。通过生态阈值指标的设定与机械化防控手段,显著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推动当地牧草产业提质增效。该技术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效遏制草原退化,维护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民增收。

  • 2025-04-30 朗读

    无人机赋能松材线虫病普查 科技筑牢林草生态防线, 松材线虫病是威胁松林生态安全的重大病害,疫情普查是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为此呼和浩特市每年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普查面积105万亩。近日,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联合相关科技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松林小班进行无人机数据采集,并共同开展数据后期处理工作,积极探索“无人机遥感+人工智能”技术在松材线虫病普查中的深度应用。在这一过程中,研发团队成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普查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传统人工巡查存在效率低、盲区多、病害早期难发现等难题。针对这一现状,市林草保护中心以新城区约3平方公里松林为试点,运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高光谱相机、热成像仪、激光雷达(LiDAR)等设备,构建立体化智能监测体系。在数据采集初期,多光谱/高光谱相机、热成像仪、激光雷达采集的数据类型复杂,格式多样,数据上传平台融合处理难度极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的数据处理算法,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转换模型,将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和融合,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松林的实际状况。例如,多光谱/高光谱相机通过捕捉树木反射光谱,精准识别叶绿素含量下降情况,提前发现感染早期叶片变黄、变红迹象;热成像仪可检测树冠温度异常,锁定缺水或坏死区域;激光雷达则能构建 3D树冠模型,分析枝叶稀疏等结构变化,实现病害的早期精准预警。此次技术应用成效显著,较传统人工普查效率提升8倍,成本降低60%,成功将松材线虫病普查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能防控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森林管护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力巡检风险,为林草资源保护构筑起“空中防线”。下一步,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将持续深化无人机技术应用场景拓展,积极推广无人机普查,以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同时也将不断总结攻克技术难题的经验,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