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六个工程”落地落实多部门联动 严守草原禁休牧“红线”, 为进一步巩固乌拉盖管理区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工作成果,科学保护利用草原生态,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日,乌拉盖管理区综合行政执法一大队联合镇场开展春季休牧联合执法检查,严守禁休牧制度“红线”。联合检查组采取集中推进的方式对乌拉盖管理区境内禁牧区、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的草畜平衡区进行全覆盖排查,重点核查休牧区域是否设置休牧标识牌,活动场地位置是否合理、场地大小是否符合政策要求,了解牧户饲草料储备是否满足休牧要求;有无牲畜活动、是否存在违规放牧现象。通过查看牧业引进企业休牧制度落实、存栏牲畜数量、饲草料储备等情况,要求严格执行休牧政策,强化养殖管理,杜绝偷牧、滥牧行为,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确保春季休牧工作落地见效,守护草原生态安全。此外,开展“执法+普法”行动,深入牧户家中面对面进行宣传,并向牧民群众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牧民自觉参与草原生态保护,明确春季休牧政策及草原生态保护重要性,提高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检查期间,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发现违规放牧行为当场制止,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强化牧民法治意识。同时,建立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日常检查频次,确保休牧制度落到实处。本次联合检查共推进入户160户,出动执法人员27人,车辆8台,发放普法宣传单200余份。发现违规放牧行为(已警告)3起,立案3起,案件正在办理当中。通过此次联合行动,有效遏制违规放牧现象,增强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为草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综合行政执法一大队将持续强化常态化监管,深化跨部门协作机制,以严格执法推动管理区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开展2025年重点生态工程种苗质量抽检工作, 2025年5月,为落实“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种苗质量监管要求,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林草种苗质量监管“绿剑2025”行动方案》及《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5年全盟林草种苗质量抽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工作组开展抽检行动。 工作组聚焦“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深入阿巴嘎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西乌珠穆沁旗5个旗县,针对已进场种苗开展实地检查,严格核查苗高、地径、根系等质量指标,并将种子相关样品按程序送检。下一步,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将持续跟进种苗入场动态,对陆续进场种苗开展全覆盖抽检,确保年度抽检任务高质量完成,为全盟生态工程建设筑牢种苗质量安全防线。
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党支部开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党日活动, 为认真落实2025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党支部积极开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党日活动。在政策理论环节,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内容,夯实了中心党员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在“党日+”活动中,全体党员参加乌海市党性教育实践中心举办的“践行八项规定精神 筑牢作风建设根基”主题活动。通过“理论学习”“观影课堂”“纪刻于心”三个活动环节,再次帮助全体党员深刻领悟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性,强化了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党员们还参加了乌海青少年创意园(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的“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活动。通过参加“追寻红色足迹 践行民族团结”知识大闯关、“民族团结一家亲 知识闯关展风采”主题挑战赛,让党员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宽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等理论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中心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各族群众共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重要性。
守护青山绿草在行动 武川县林草局开展生态保护主题宣传纪实 , 为织密县域生态防护网,武川县林草局创新打造"场景化+分众化"宣传体系,自打击毁林毁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在城乡全域铺开生态普法教育,通过不同场景精准触达不同群体,形成生态保护的全民共振。一、社区场景:烟火气里的法治课堂在当地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移动普法站",设置警示案例展板、发放普法手册和定制环保袋。执法人员结合近年查处的典型毁林案件,以"露天故事会"形式讲解重点宣传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的重要性和违法毁林毁草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自觉抵制破坏生态行为,积极举报违法线索。二、校园场景:种下绿色的未来种子创新推出"生态小剧场"进校园活动,在第四小学开展严禁毁林毁草行为主题班会。通过动画演示、案例讲解,向学生科普毁林毁草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危害,结合《森林法》等法规强调保护底线,引导学生树立“林草资源不可毁”的生态意识,以此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构建全民参与的林草资源保护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乡村场景:乡村沃野的政策解读宣传人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典型案例,向当地种养殖大户详细解读了毁林毁草、违规放牧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和严重后果,强调保护林草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工作人员向种养殖大户发放毁林毁草明白卡和宣传册,让大家对林草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生态保护的星火正在迅速汇聚,从市井乡村的普法故事会到校园课堂的生态情景剧,多元场景的创新宣教让"守护青山绿草"的理念深深扎根。这场跨越城乡的生态文明接力,既培育着当代人的法治自觉,更播种着子孙后代的绿色希望,绘就了北疆生态屏障最生动的守护图景。
民族团结与专业素养共绽光芒呼和浩特市代表队斩获竞赛佳绩 ,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全区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知识竞赛中,呼和浩特市代表队经过激烈角逐,斩获三等奖佳绩。 呼和浩特市代表队由3名基层工作人员组成,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负责人任领队,参赛队伍严格遵循比赛规则,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涵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知识的多元赛题,队员们凭借扎实功底、默契协作及冷静发挥,在初赛中以小组第二名晋级决赛。决赛现场竞争激烈,各盟市代表队实力强劲,呼和浩特市代表队不畏强手,精准应答、灵活应对,充分展现林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与精神风采,最终荣获三等奖。此次竞赛不仅是对呼和浩特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对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林草领域的生动实践成果。参赛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竞赛,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还学习到了其他盟市先进的防控经验与做法,更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林草事业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与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一线绚丽绽放。代表队领队在赛后表示,呼和浩特市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进一步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持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与各族群众携手并肩,为守护呼和浩特的绿水青山,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丽呼和浩特贡献坚实力量。
科技赋能防沙治沙,扎实打造“绿色盾牌”, 走进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防沙治沙现场,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映入眼帘。运输车辆穿梭往返,满载的沙柳枝条被卸至作业区,工人们将一根根沙柳稳稳插入坑中,迅速回填沙土,再用脚仔细踩实,确保每一处沙障都能稳稳扎根沙地……查干沐沦苏木地处科尔沁沙地西部边缘,总面积149.4万亩,其中荒漠化总面积为36.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4.7%。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导向,通过科学治理、制度创新与产业融合,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5年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防沙治沙下达任务指标6.27万亩。其中,乔木造林0.11万亩、灌木造林0.96万亩、封山育林0.75万亩、人工种草3.35万亩、工程固沙1.1万亩。查干沐沦苏木主要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动员嘎查村“两委”,调动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抓好项目落实。截至目前,已确定地块3.8万亩。网格状沙障采用低立式进行治理。沙障以柠条枝条为主材,长度超过60cm,按4m×5m的规格呈网格状分布。通过工程措施,有效降低了地表风速,固定了流动沙丘,为后续灌木造林创造了有利条件,周边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保障后续维护工作,查干沐沦苏木加强日常巡护,防止人畜对沙障造成破坏。当沙障被沙埋面积比例达到70%,或被风吹蚀破损面积比例达到60%时,将及时重新设置沙障,确保其持续发挥防护效能。随着工程固沙任务的圆满完成,项目进入灌木造林关键阶段。查干沐沦苏木采取“三水造林”(雨季前整地、雨季抢墒造林、秋季补水养护)技术,组织专业管护队伍,落实“造一片、管一片、成一片”的责任机制,确保治理成效长期稳固。坚并持“适地适树、乔灌结合”原则,优选耐旱、抗风沙的乡土树种,配备黄柳、沙柳、柠条等苗木157万株,目前已完成造林1050亩,栽植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这一科学严谨的固沙举措,是查干沐沦苏木在科技防沙治沙道路上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它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修复,更是为沙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筑牢了根基。随着工程固沙工作的持续推进,查干沐沦苏木将逐步摆脱风沙的威胁,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也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坚实力量。为确保在6月前完成全部栽植任务,查干沐沦苏木将加快灌木造林进度,发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引入遥感监测、智能滴灌等新技术,以创新驱动生态治理,以实干厚植绿色根基,奋力书写“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绿色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
包头市东河区农牧局开展2025年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活动 , 为全面做好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林草生物灾害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近日,包头市东河区农牧局在壕赖沟村广场开展了主题为“防范林草生物灾害,护航生态高质量发展”2025年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单等,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林草生物灾害的种类、危害以及防控措施等重要信息。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进行讲解,并发放各种涵盖了诸多实用知识的宣传单。宣传过程中,着重讲解了较为常见的林草有害生物如松材线虫、双条杉天牛、美国白蛾、亚洲小车蝗虫和常见草原鼠虫害等病虫害监测防控防治知识,对林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讲解,并针对林草病虫害的生活习性、繁殖特征进行了科普,帮助群众能够准确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助力防控林草生物灾害。本次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50余人次。通过此次宣传周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对林草生物灾害防控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有效保护林草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生产 科技助力发展,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包头市固阳县林草产业提质增效,近日,内蒙古林科院科研团队通过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利用休息时间,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酸枣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深入固阳县林场王圪卜苗圃开展试种示范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此次试种活动由内蒙古林科院遗传育种研究所支部书记鲁敏博士带队,在固阳县林草局的协调配合下,自带优质酸枣苗木、籽种,针对王圪卜苗圃土壤特性与气候条件,科学规划试种区域,现场指导苗圃育苗工作人员完成整地、栽植等关键环节,确保技术要点“入户到田”。酸枣作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特色树种,其果实可加工成枣仁、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林科院团队此行不仅带来了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更通过“手把手”教学,向固阳县林场职工传授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为培育本土技术骨干、建立“科研+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奠定基础。试种成功后,预计每亩可增收2000元以上,辐射周边村庄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固阳县林草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的生动实践。林科院专家团队以休息日为工作日,用科技力量破解固阳县林业产业“品种老化、技术滞后”的瓶颈,充分体现了在党建引领下,科研工作者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下一步,固阳县林草局将全力做好试种跟踪服务,争取将王圪卜苗圃打造为酸枣种植示范点,并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持续搭建“院地合作”桥梁,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包头市达茂旗林草局开展防范森林草原火灾隐患专项行动 , 近期,包头市达茂旗林草局积极行动,针对森林草原消防安全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全力保障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稳定。随着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林区草场内沙蓬等易燃植被生长,极大增加了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风险。达茂旗林草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各重点地区开展清理工作。工作人员对死树进行全面排查、精准定位,运用专业工具小心砍伐、搬运,确保清理过程安全、高效。同时,针对沙蓬等杂草,采取割除、清理、打包等措施,避免其堆积。此次清理行动,累计出动人员200余人次,车辆40车次,修枝3000余株,清除沙蓬等易燃物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从源头上降低了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网围栏作为重要防护设施,对阻止人畜随意进入林区草地、保护森林草原资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部分网围栏因长期风吹日晒、牲畜碰撞等原因出现损坏。达茂旗林草局安排专门维修小组,对全旗网围栏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记录损坏位置、程度等信息。维修人员依据实际情况,携带铁丝、钳子、立柱等工具,对松动网片进行加固,对断裂铁丝进行更换,对倾斜立柱重新扶正、夯实。截至目前,已维修网围栏长度达70千米,有效恢复了网围栏防护功能,为人为干扰因素的减少、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巩固清理死树、沙蓬及维修网围栏工作成果,达茂旗林草局制定完善后续管理措施。一方面,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扩大巡查范围,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死树、沙蓬以及网围栏损坏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警示标识、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周边居民和过往人员森林防火意识,引导大家共同参与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在未来工作中,达茂旗林草局将持续发力,不断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与管理,为全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贡献力量。
从源头到长效看包头市达茂旗如何织密林草资源“防护网” ,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包头市关于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工作部署,包头市达茂旗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部门协同,通过“宣传+警示+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屏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协同联动近日,达茂旗委政法委牵头组织达茂旗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林草局及满都拉镇,在塔拉赛罕饲草料基地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入户讲解等形式,向农牧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重点阐明非法开垦、破坏林草资源的法律后果。二是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生动讲解毁林毁草对生态环境、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有效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违法破坏行为。二、设立警示标识,强化源头管控西河乡针对涉嫌违法开荒地块,采取“警示+恢复”双举措,在问题地块设立醒目警示牌,并安排专人巡查监管,严防复垦行为发生。同时,督促责任主体落实植被恢复措施,推动问题整改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三、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一是达茂旗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政法委统筹协调,公安、林草、检察院等部门打破壁垒、协同作战,构建起“发现—查处—整改—监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确保违法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二是畅通12345市民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多种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专项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对毁林毁草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三是将专项整治与常态化普法深度融合,持续开展 “送法下乡”“法律进牧区” 等系列宣传活动,同时达茂旗林草局联合达茂旗司法局、融媒体发动公众号及短视频攻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持续营造严打高压氛围。达茂旗通过构建“党政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格局,以法治宣传为先导、以源头管控为抓手、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不断健全林草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从“被动整治”向“主动防护”转变,切实织密林草资源“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