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5-04-30 朗读

    等您来报名!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来啦!, 更多详情请点击链接查看: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有关事宜的通知

  • 2025-04-29 朗读

    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方式又有新变化啦,

  • 2025-04-25 朗读

    专家团“传经送宝”赋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基层科技支撑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专家服务基层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农技人才、促进群众增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4月23日,在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平地泉试验基地,该所所长尹玉和对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如此评价。        今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期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启动。    4月13日至17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琦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马铃薯产业领军专家组成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的培训课堂、种薯企业、种植基地,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推动专家到基层服务,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专家服务基层依托自治区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创新专家服务基地,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塞夫说,“我们要持续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服务理念,架好专家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推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    4月17日,在察右前旗中土农贸马铃薯种植基地,工人们驾驶大型机械在田间忙着种植马铃薯。专家马艳红、刘建刚边查看种植环境、边询问技术操作,还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现场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马铃薯切种是块茎繁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关系到种薯利用率、出苗整齐度及病害防控效果。”马艳红说。    刘建刚介绍了智慧农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可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农牧民科学种植增产。    在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下,种植户掌握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措施。尹玉和说:“我们积极培育推广优质高产自主选育马铃薯新品种,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5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基地。针对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申报的专家服务需求,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争取,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尹小兵说:“专家服务基层不仅是人才智力下沉的纽带,更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对接需求,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以更精准的服务模式释放专家资源潜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专家服务团结合产业需求,对80多名农技带头人、企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了含金量十足的技术培训。    “我们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帮助农技人员在种植技巧、设备操作、降本增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刘建刚说。    “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有针对性,提出的方案很实用,为我们做好马铃薯种植提供了新思路、新点子,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种植大户安志远说。    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组团式”专家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329期。近3年,500余位高层次专家赴内蒙古百余个旗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397场、远程技术指导81场、实地指导621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及基层群众16203人次,医治患者5319人次,为服务地区解决技术难题359个,提供合理化建议675个,专家与基层建立合作项目192个,服务惠及基层数十万群众。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人才人事帮扶力度,安排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资金120万元,计划组织开展人社部专家服务团项目2期、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项目10期,涵盖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培养培训基层人才等,为基层产业发展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搭上“专属快车”。    “我们把基层一线作为专家人才发挥才智的主战场,引导整合各类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全区人社部门将持续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职能优势,加快推进专家发挥作用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畅通专家流动渠道,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一线,以人才智力赋能乡村振兴,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2025-04-24 朗读

    内蒙古千方百计稳岗扩岗促就业,      4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新闻发布会。22日, 《内蒙古日报》头版刊发《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政策供给 优化就业服务 内蒙古千方百计稳岗扩岗促就业》,对发布会内容进行报道。全文如下:《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22日1版)      4月21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2月内蒙古出台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从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5方面,明确重点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全力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季度,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环比均下降,全区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多部门重点做了凝聚工作合力促就业、强化政策供给促就业、优化就业服务促就业三个方面工作,千方百计挖掘岗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凝聚工作合力促就业方面,内蒙古建立部门促进就业责任清单,实行按月调度工作机制,推动就业政策联动、技能培训统筹、资源信息共享,各盟市制定出台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上下联动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储备推进3352个重大项目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10个,农牧、林草、水利等部门储备实施99个以工代赈项目,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职业院校重点对接服务10大产业集群目录和鼓励支持、限制设置的专业清单,进一步优化全区高等教育专业布局。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市场化培训机构联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推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强化政策供给促就业方面,内蒙古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一季度释放政策红利9.9亿元;升级创业补贴政策,将创业补贴提到最高5万元,将小微企业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一季度全区开展创业培训1.14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6亿元,发放金融助企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27亿元。征集发布首批100个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达到270个,吸引1.35万户企业入驻;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宽应届毕业生认定条件,提高人才储备和就业见习补贴标准,延续一次性扩岗补助和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通过提前考试、提前启用当年年底退休人员编制等方式,组织实施3批次全区大规模事业单位联考,累计释放政策性岗位2万多个。一季度全区新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128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在优化就业服务促就业方面,内蒙古上线运行“就业内蒙古”求职招聘平台和“蒙速聘”移动客户端,发布就业促进行动4个清单,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促进人岗智能匹配,一季度通过“就业内蒙古”求职招聘平台归集发布岗位信息7.28万个。全区共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099场,提供岗位54.1万个次。同时,优化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96个,建成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53家,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

  • 2025-04-23 朗读

    干字当头抓落实内蒙古:回信里的民生“施工图”,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通过人民网给网民朋友回信,勾勒经济发展“蓝图”,回应群众期待,并向广大网友发出诚挚邀请,多“连线”“喊话”推动内蒙古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多来内蒙古走一走实地感受亮丽风景线的独特魅力。    从“云端回信”到“脚下行动”,内蒙古鼓足干劲、抓紧行动,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民生工程持续升温 打造温暖工程2.0版    内蒙古地处北疆,冬季严寒,供暖期多为6个月,极寒地区达9个月,全区供热面积达10亿平方米。去年,内蒙古投入196亿元,赶在入冬前完成温暖工程,让“暖流”跑在了“寒流”前面。    如何让供热由“智”提“质”,群众对于温暖工程“2.0”版本提出新的期待。    走进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热管理服务平台总控室,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城市供暖情况。城区犹如城市大动脉呈环状辐射状态,93座热源厂、1613座热力站以点状分布其间,形成“一城一网多热源”的供热模式,为全市153.16万热用户送去温暖。    去年供暖季,呼和浩特市安装了约5万套室温采集器,用户家的温度变化可第一时间传送到智慧供热平台。呼和浩特市燃热集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苗永青介绍,“地图上显示室温区域,以颜色梯度分析区域的供热效果,形成热力图显示,供热效果一目了然。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结合未来气温预测,可以精准预测供热负荷,优化热源调度和管网运行,提高供热质量和效率。”    接续实施温暖工程,呼和浩特市将在2024年的基础上再安装4.4万套户内温度传感器,提高供热质量实时监控的精度。同时,推广智慧供热模式,试点推进一次网、二次网、楼栋等供热系统自动平衡装置安装,稳步推进供热计量,逐步实现“精准供热、按需供热”。    今年,在全面总结评估温暖工程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内蒙古各地将从热源、热网、热力站、用户、智慧供热、长效管理方面全链条查漏补缺、提档升级,确保热源更加充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智慧化程度更高、供热质量更好、人民群众更满意。    乘“春风”之力 促进就业“职”达未来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去一年,大学生来呼、留呼就业5.56万人,留呼人数再创新高。今年,呼和浩特全面启动2025年丁香扎根·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和“青创助航行动”,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深化“技能内蒙古行动”。兴安盟聚焦群众就业需求,启动“千名家政从业人员培训计划”,通过精准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服务,帮助城乡劳动者端稳“技能饭碗”;    ——创新就业服务模式。3月,通辽市启动“盛惠全民·悦购通辽”就业促进惠民生、乐享消费进万家系列活动,打造“政策+活动”“就业+服务”“消费+场景”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新模式,促进就业与消费融合发展;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内蒙古各级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密集举办“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就业援助”促进就业活动、全国城市联合招聘内蒙古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服务活动,加大力度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对接活动1099场,提供就业岗位54.06万个次,今年1—3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实现了一季度良好开局。    下一步,内蒙古将继续从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5方面发力,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更强保障,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文旅融合破圈发展 打造四季旅游胜地    伴着花鸟虫鸣,北疆大地春意盎然。从“开往春天的巴士”徜徉“花漾青城”到黄河岸边“梨杏争春”竞相绽放;从汽车轰鸣穿行沙海“渡阴山”到自驾“千车万人穿越浑善达克”;从“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到内蒙古歌声唱响全国……春日的内蒙古正和各地游客“双向奔赴”。    内蒙古春季旅游“上新”6大主题共219项文旅活动,“花海春潮”赏花、“春歌嘹亮”大型演艺、“民俗春韵”文化体验、“春牧怡趣”天天那达慕、“春意盎然”中国旅游日、“春途乐游”穿越自驾游,涵盖赏花踏青、民俗体验、音乐演艺、自驾穿越等多个类型文旅活动,诚邀全国游客共赴春天之约。    发展文旅产业,今年,内蒙古将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强化“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打造“自驾大草原、旅居内蒙古”“到内蒙古看演出”“中国最美公路”等更多叫得响的文旅品牌,做热“四季游”打响歌游内蒙古“浪漫之春”“清凉之夏”“绚丽之秋”“奇幻之冬”等,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演艺、会展、商业融合发展。    此外,为吸引更多区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2025年招徕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外游客奖励办法》,涵盖旅游包机、旅游专列、高铁(动车)、招徕游客4部分奖励,全年奖励总额1000万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内蒙古将继续以实干为笔、以民心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 2025-04-22 朗读

    就业稳中向好!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新闻发布会,

  • 2025-04-18 朗读

    博士后“强磁场”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很幸运,内蒙古对博士后人才的政策持续加码,这更坚定了我留在这里的决心和信心。”今年32岁的龚光仪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25年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进站的博士后,他激动地说:“一进站,公司就安排了低温喷雾干燥法调控益生菌稳态化及工艺关键技术项目研究,而且给的工资、生活补助都非常有优势,我很满意。”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建立一个博士后科研站点,相当于布下了一个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截至目前,内蒙古在冶金、矿业、机械、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设立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内蒙古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基础学科、畜牧学、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31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40人,为内蒙古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全职进站人数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66%,内蒙古正逐渐成为博士后群体的“向往之地”,更是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  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内蒙古,是优厚的人才政策、贴心的关怀和完善的培养体系,让这片广袤大地与青年才俊紧密相连,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英才兴蒙”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向“千里马”广发“英雄帖”。2024年,内蒙古对新进站全职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助,对出站留蒙博士后给予3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在站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构建了建站配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支持体系,优秀博士后2年在站期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百万元。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乌力吉孟和介绍,近年来,内蒙古突出重点领域,打造更有聚集力的博士后科研平台。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目前,内蒙古建成的博士后科研平台覆盖自治区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在站博士后210人。  此外,内蒙古致力于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学术交流、招才引智、博士后乡村服务团等活动,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在包头举办“稀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院士、杰出青年等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面对面”交流,累计150余人参加;组织参加京津冀蒙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在巴彦淖尔、赤峰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技术培训惠及千余人。同时,各类博士后补贴实行“免审即享”“留蒙即发”,博士后进出站业务实现“一次不跑”“全程网办”。积极向国家推荐内蒙古人员申报资助项目,2022年以来,47名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73万元国家级资助,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60%。  放眼内蒙古大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已成为加速内蒙古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仅2024年,在站博士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41项,发明专利98项,发表论文293篇,4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15万元。  在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耐智能电气产业园车间,技术人员用激光一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块2.5米长、15毫米厚的镀锌板的精准切割。流水线上,不同规格的变电设备正在进行生产组装,这些设备在发电与用电之间、高低压转换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该公司成为开发区第一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内蒙古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赵东元院士正在指导博士后张鹏飞进行有序介孔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据介绍,有序介孔晶体材料可通过优化电荷长程传输通路,有效提升电荷利用效率。通过调控晶体孔壁的催化位点及能带结构,模仿酶的催化微环境,为合成“改变规则”的先进光合成材料带来巨大机遇。有序介孔晶体器件有望为精确集成分子、原子级光吸收和催化功能单元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在开发出超越自然光合成系统的人工光合成系统的同时有望降低人工光合成系统成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太阳能燃料制备、新能源存储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推动内蒙古地区光伏、氢能和太阳能液态燃料产业链升级。  在另外一间实验室,博士后冯丽娜围绕新型癌症有机光诊疗材料的开发,系统性研究有机聚集态光诊疗试剂激发态跃迁衰减调控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这一高性能有机光诊疗试剂的研发,有望显著提升癌症筛查和治疗水平,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冶金、机械、新能源、食品科学、农畜产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覆盖内蒙古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领域。  而内蒙古也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整合服务资源、畅通服务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聚焦博士后工作“质”“量”提升,让人才与内蒙古在携手共进中实现双赢。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人社部门将推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博士后助力产业发展,围绕矿产能源、农牧工程等自治区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扩大博士后站点覆盖范围,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博士后政策激励力度,出台博士后工作支持政策,加大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支持优秀博士后人员快速成长。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实施博士后‘进站评审、中期考核、出站答辩’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推动博士后队伍成为我区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乌力吉孟和说。

  • 2025-04-17 朗读

    2025年内蒙古人社厅局长进校园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专场招聘活动举办,

  • 2025-04-17 朗读

    内蒙古就业促进行动一季度成绩单出炉 释放政策红利9.91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5万余人,   “我们已经参加过3次招聘会,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还拓宽了我们的引才渠道。”4月13日,参加2025年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的内蒙古联丰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赵哲峰感慨地说,人社部门搭建的平台,促进劳动者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为企业用工和稳岗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全力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自治区部署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以来,全区各级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积极搭建便民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强化劳务对接,密集举办“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全国城市联合招聘内蒙古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服务活动,加大力度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对接活动857场,提供就业岗位54.06万个次,今年1月至3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实现了一季度良好开局。  3月底,参加完2025年第二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内蒙古大学毕业生张蔷说:“我报考的岗位与专业比较对口,而且离家近,满足了我的求职需求,实现学有所用。”  今年,内蒙古持续加大政策性岗位释放力度,通过提前考试、提前启用当年年底退休人员编制等方式,已面向2025年度毕业生统一组织实施三批全区大规模事业单位联考,累计释放政策性岗位20840个,较上年度新增8860个,并明确界定高校毕业生在2年择业期内未在各类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落实工作的,在公务员招录、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可以报考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缴纳社保作限制,进一步打破就业壁垒,缓解“慢就业、不就业”现象,助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做好就业工作,不仅要扩容,更要提质,内蒙古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通过推行助企惠企“直补快办”“免申即办”,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确保政策红利高效直达经营主体。  “一季度,我们通过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发放稳岗返还资金、技能提升补贴和扩岗补助等措施,释放政策红利9.91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就业稳定。”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失业保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以来,内蒙古积极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加大对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一季度组织重点群体培训2.67万人次,切实将职业技能培训转化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金钥匙”。同时,加快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上线“就业内蒙古”求职招聘平台和“蒙速聘”小程序,及时发布各类企业招聘和人才求职信息,畅通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供需对接渠道。除就业帮扶外,内蒙古还针对创业服务进行了谋划部署,计划全年开展“创兴北疆”创业服务活动,重点实施7项创业服务,全力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支持体系,全面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活力与效能。

  • 2025-04-16 朗读

    内蒙古首批事业单位“1+N”补充招聘2502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