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在一起学理论 樊华 摄
为群众宣讲民族团结政策 白斯琴 摄
暑假中孩子们感受草原生活 王化勇 摄
牧民网红在线直播介绍草原 王化勇 摄
牧民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 樊华 摄
在呼伦贝尔,“守望相助”党建品牌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群众教育工作深耕细作。群众教育作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着力点,如晨露润苗般滋养着各族群众的心田。它是强大的精神暖流,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着群众教育不断深入,各族群众的思想早已在时光的浸润中悄然蜕变,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如磁石般凝聚起各方力量,党员干部俯身田间地头、深入草原牧户,将教育培训的课堂搬到群众身边,把宣传宣讲的话语讲到群众心坎,让为人民服务的举措落在群众急需处。在群众教育的感召下,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合力致远,共绘呼伦贝尔发展的时代长卷,使其在并肩耕耘中愈发恢弘明晰;更让这片北疆沃土在团结奋进的壮阔洪流里,激荡起生生不息的活力,奔涌着日新月异的生机。
守正立本 双维机制托举群众教育实效
当晨雾在呼伦贝尔的草原上悄然漫舞,松涛在兴安岭的林海间日夜低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植人们心间。依托“守望相助”党建品牌,群众教育不再是偶现的星火,而是化作草原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篝火,成为贯穿四季的常态实践。
呼伦贝尔群众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依托于多层次、全链条的责任落实体系与基层治理融入机制相互支撑的坚实根基。在责任落实方面,各级党委(党组)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同时把领导干部的包联责任、牵头部门的直接责任、责任部门的具体责任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责任都落到实处。通过定期调度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地,为群众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也积极行动,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群众教育中来,让这项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如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完善了网格体系,街道社区进一步推进“多格合一、网片统一”模式;机关单位严格执行“四下基层”等制度,高校把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有企业组建了宣讲团,新兴领域则开展“三问三建三引领”行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群众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的格局,让责任落实和基层治理形成合力,为群众教育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如今,在呼伦贝尔群众教育已如涓涓细流汇入生活的肌理。无论是草原上的牧户毡房,还是林海中的村落人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都在日常的点滴中愈发坚定。责任体系的坚实支撑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让这份教育,不仅凝聚起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磅礴力量,更让这片土地在信念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朝着共同的美好愿景稳步前行。
分众施策 精准滴灌凝聚民族同心力量
蒙古包的炊烟与撮罗子的篝火,在草原的暮色中缠绵共舞;悠扬的马头琴声与灵动的鹿哨清音,在林海间合奏出和谐乐章。这里,是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多民俗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孕育出包容共生的独特气质。为让各族群众在精神共鸣中凝聚力量,呼伦贝尔市在深入开展群众教育工作时,采取了丰富多元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分层分类实施,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力求实现精准“滴灌”。
如今,呼伦贝尔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依托基层党组织,以党员干部为骨干,面向各族群众,统筹推进教育培训、宣传宣讲与为民服务等工作。以“四教融合”为抓手,覆盖农村牧区、城镇社区等七大领域,通过党组织书记“共上一堂课”“党员讲给群众听”等分层互动宣讲,结合在职党员“双报到”、暖心服务小分队入户走访等“接地气”方式,讲好发展账与惠民政策,展现地区发展巨变与群众实惠,让群众深切体悟党的关怀,凝聚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凝聚思想共识方面,强化群众教育专题培训,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不负嘱托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等作为基本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党内制度落实学习,开展分众化与基层全覆盖宣讲,截至目前,1.4万余场次的宣讲如春风化雨,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浸润人心,同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党的理论深植心魂、融入血脉。
在营造宣传氛围上,市旗两级媒体聚焦主题开设专栏,各旗市区借助各类阵地与资源,刊播宣传标语,开展文化活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文化人,展现党的领导下地区发展的日新月异。
重要的是,呼伦贝尔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履职场景都是一堂生动的群众教育课。如通过12345热线、网格走访等渠道梳理民生诉求,借助“两代表一委员”督办、“每季一题”监督等机制推动解决,将 “一码通”、义诊服务等惠民举措作为教育鲜活教材,形成“思想引领——为民办事——共识强化”的良性循环,让各族群众在算清“惠民账”中知党恩、在感知“发展绩”中跟党走。
从春日牧场的政策宣讲,到冬日社区的暖心课堂,从边境线上的红色教育,到生态保护的实践引领,这些常态化的实践,让群众在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保障,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常态化的浸润中,群众教育融入呼伦贝尔发展的血脉,凝聚起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让党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
聚力兴邦 群众教育激活发展 全域发展内生动力
在多民族交融的呼伦贝尔市,社会治理如同细密坚韧的丝线,串联起草原与林海间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既是守护北疆和谐稳定的坚固屏障,更是推动地区繁荣发展、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关键基石。而群众教育,恰似丝线中那缕闪耀的金芒,为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在牙克石市暖泉街道,当地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组建外卖行业党支部,让骑手化身“红色流动网格员”以群众教育实践激活治理神经末梢。这里,外卖小哥既是“红色学习员”,通过“线下观影+线上学习”参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在《海的尽头是草原》等红色影像中深化认知,也是“政策宣传员”,在“外卖到家、政策入户”行动中,随餐递送防诈骗手册与惠民政策清单,让党的关怀“零”距离抵达群众,更是“便民服务员”,从栽种花卉美化社区到为独居老人清扫积雪,以“随手拍”上传网格问题、用积分兑换机制激励服务,将教育成果转化为“送服务、解难题”的治理实践。这种将民族地区群众教育与新业态群体赋能相结合的做法,恰似在多民族文化交织的织锦上,以教育之线绣出共建共治共享的鲜活图景,让每个群众都成为社会治理的“执笔者”。
在呼伦贝尔这片民族文化交织的热土上,群众教育如春日的融雪,悄然润泽着社会治理的根基。依托“守望相助”党建品牌,它打破民族文化差异的壁垒,以春风化雨之势,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各族群众心间,让各民族同胞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从文化互鉴到情感共鸣,消弭潜在矛盾,凝聚起共建家园的强大合力。它唤醒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激发每个人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或是化身基层网格的“眼睛”,及时发现隐患;或是担当邻里纠纷的“调解员”,以情理化解矛盾。在群众教育的滋养下,呼伦贝尔的社会治理不再是冰冷的规则执行,而是充满温度的全民行动。各民族携手同行,用智慧与温情编织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网络,让北疆明珠在团结奋进中愈发闪耀。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寄予“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时,如甘霖沐野,浸润着这片土地。从那时起,“守望相助”化作流淌在呼伦贝尔各族干部群众血脉里的精神基因,成为一种镌刻于心的信仰、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它承载着对这片土地和谐发展的殷切期望,对民族团结、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在岁月的沉淀与传承中,这一理念催生了“守望相助”党建品牌的诞生,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所在。在品牌引领下,京蒙协作似纽带牵系千里,产业共兴、人才互哺、民生相济,在区域协同的长卷上晕染出璀璨华章;党建引领如根系深扎沃土,基层党组织化身坚固堡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播撒希望,在社区治理的网格中传递温暖,在生态保护的征程上守护青绿,让基层发展的活力如春水奔涌;“五边行动”若磐石筑牢北疆,以思想之基筑边、组织之魂固边、富民之策兴边、帮扶之力强边、共建之情稳边,护佑着山河安宁,滋养着边疆繁荣;党建长廊像纽带串联初心,将党员群众的向心力拧成钢绳,让党的声音如春风化雨,红色基因似江河奔流,构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堤坝;群众教育如星火点亮心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心底扎根结果,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团结奋进的力量如群山聚势、似江海汇流。
一路披荆斩棘,呼伦贝尔以“守望相助”为纽带,以奋斗担当为犁铧,在时代的苍穹下耕耘发展新篇。且看今日之征途,全市上下以初心为墨、以实干为笔,在祖国北疆的广袤画布上,续写着更壮阔的时代长卷,让每一滴奋斗的汗水都融入江河奔涌,让每一份前行的力量都汇入星辰大海,向着民族复兴的壮丽远景,踏歌而行,步履铿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