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左旗:北疆印记刻春秋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4 14:13 

晚霞映照下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北疆辽阔,山河为证。在祖国正北方,一条310公里的边境线如银链蜿蜒,串起草原的苍茫、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深情。这里是苏尼特左旗——一片被风沙雕刻、被岁月铭记的土地。

千百年来,驼铃穿越风沙,马蹄踏出史诗,先民的智慧、商旅的足迹、戍边的忠诚,在这片土地上层层积淀。苏尼特左旗以“印记”为名,将文明的根脉、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精神,深深烙入草原的肌理。

历史印记: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密码

在广袤的塔木钦塔拉草原,时间的痕迹清晰可见。

距离旗政府所在地满都拉图镇150公里的宝德尔石林横跨中蒙边境,一根根石柱拔地而起,似哲人深思,如雄鹰展翅。一亿二千万年前,这里曾是浩瀚古海。如今,地质学家在此发现的海螺与贝壳化石,无声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秋风掠过低山丘陵,吹拂着沉睡千万年的岩石。宝德尔石林间,一幅幅岩画静静镌刻:先民与野兽搏斗、部落祭祀、牛羊成群、战争场景……穿越时空而来。

洪格尔岩画群现存2700余幅岩画,如星辰散落山石之间。先民用简陋工具在岩壁刻下的生活景象,是信仰图腾、生产记录,更是民族交往、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这些岩画,真实再现了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是解读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石头史书’。”苏尼特博物馆馆长额尔登木图介绍。为让这些正在风化的岩画永续留存,当地正加快推进岩画三维数字化保护工作,将石上史诗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基因。

在苏尼特博物馆,岩画拓片上的骆驼栩栩如生。这正是苏尼特左旗作为“万里茶道”重要枢纽的生动注脚。

18世纪,《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茶叶贸易逐步迎来鼎盛时期。一条途经张家口、北抵大库伦,直至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逐渐形成。塔木钦塔拉草原成为万里茶道上最繁忙的通道之一,驼铃声声,奏响商贸互通与文明互鉴的交响乐。

夕阳斜照,满都拉图镇外,驼影悠然,蹄声轻缓,仿佛与不远处玄石坡上的明代石刻悄然对话。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北征至此,于旷野巨石上刊刻“玄石坡”“立马峰”等字,600多年来依旧字迹清晰,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凝固于石,静默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纵深。

在苏尼特左旗,山河为卷,岩石作纸,镌刻着北疆大地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从远古岩画到万里茶道,从化石遗存到历史铭文,每一段记忆都承载着交流融合的基因。今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厚重遗产,让历史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忠诚印记:草原深处的家国情怀

驱车行驶在苏尼特草原,一座造型独特的主题展览馆在辽阔天地间静静矗立。馆内的雕塑栩栩如生:草原额吉怀抱南方孤儿,目光温柔而坚定,仿佛穿越风沙与岁月,诉说着一段跨越山河的大爱传奇。雕塑前,“守望相助,大爱无疆”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无声传递着草原人民最深沉的情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特殊困难时期,内蒙古收养了约3000名南方孤儿,亲切地将他们称作“国家的孩子”。其中170名来到苏尼特左旗,被草原额吉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她们以博大胸怀将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视如己出。

为铭记这段历史,“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览馆应运而生。馆内展出1000余幅(件)图片及历史物件,全景展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背景与深远影响:泛黄的书信诉说亲情,陈旧的衣物留存温度,老照片定格团圆瞬间。2023年,被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感悟大爱、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课堂,让红色精神在参观与聆听中代代相传。

展柜中,一双蓝色丝绸绣花鞋静静陈列,鞋面泛旧却依然精致。它的主人通嘎拉嘎回忆:“这是我亲生母亲留下的唯一物件。我穿着它来到草原,后来鞋底磨破,草原母亲为我缝上皮底——这双鞋,承载着两位母亲的爱。”

2010年,在道·满都日娃的组织下,成立了“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苏尼特左旗的60名孤儿自愿参加了协会。半个多世纪来,草原额吉的大爱精神代代相传,“国家的孩子”反哺草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

310公里的边境线,不仅是地理的界限,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线、民族团结的见证线。忠诚印记,刻在界碑旁的风沙中。

“国家的孩子”后代张金山,从母亲手中接过巡边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护边员,常年坚守边境,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土地;自治区级优秀护边员张永清,20年如一日守护界碑,对辖区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了如指掌。他说:“守边就是守家,护国就是护亲。”朴素话语,道出北疆儿女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守边人,忠诚坚守,默默奉献,让红色的旗帜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

非遗印记:匠心守护的游牧智慧

千年游牧文明,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苏尼特左旗,“印记”不仅是符号,更是文明基因——从牲畜烙印到毡绣纹样,从结绳技艺到沙嘎游戏,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游牧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走进苏尼特博物馆“塔穆嘎”文化展区,一排排铁制烙印整齐陈列,引人驻足。有的取形于草原芨芨草,线条舒展;有的描摹星辰,轮廓灵动;有的复刻雄鹰展翅,气势磅礴。

“塔穆嘎”,蒙古语意为“印记”。自古以来,牧人以烙印辨识畜群,既为管理之需,也寄托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祈愿。苏尼特左旗被誉为“中国蒙古族塔穆嘎(印记)文化之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蒙古族毡绣尤为夺目——针脚细密如晨露,色彩绚丽似晚霞。在这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石榴籽》《冰雕连》等主题毡绣作品相继问世,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技艺。

大型毡绣作品《一叶红船映初心》悬挂在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承载着各族群众对党的深情礼赞。为庆祝建党百年,苏尼特左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迎春带领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历时3个月,以300多万针、30多种彩色丝线,绣制出这幅长5米、高2米的巨幅作品,让红色信仰与民族工艺交相辉映。

“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如何传承?关键在于活态延续。”迎春说。如今,全旗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挖掘整理非遗代表性项目130项,设立7处传习所、11户传承户,让古老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在沙嘎游戏体验区,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指尖跳跃着羊踝骨,摆成“羊圈”“马群”,玩得不亦乐乎。

“过去草原上没有太多玩具,孩子们就用羊踝骨玩游戏,既能锻炼手脑,又能了解游牧生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嘎游戏代表性传承人图德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沙嘎游戏有120多种玩法,我们把它带进校园、融入赛事,就是想让这份智慧一直传下去。”

在苏尼特左旗,一针一线、一印一痕,都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这些非遗技艺,正以匠心守护,如同春草年年返青,如牧歌代代相传。

苏尼特左旗先后被国家和自治区命名为“五乡三基地”。2023年8月,满都拉图镇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

印记不语,山河作答。这里的故事,不在书里,而在脚下,在风中,在一代代人默默传承的血脉之中。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