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朗读,设置朗读按钮,默认不
朗读,老年人用户单击按钮即可对当前
区域内容进行朗读,再次点击,
取消朗读。
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日前,自治区通过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林长制工作要点》的方式,发布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从健全林长制工作体系、抓好林草生态建设、创新资源保护举措、深化林草领域改革发展、保障林草资源供给5个方面明确了2025年18项重点任务。总林长令强调,要健全林长发令、督办、通报、约谈等机制,完善林长制工作体系,推动各级林长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问题。全面增强林草行政执法力量,盟市旗县继续组建林草行政执法队伍,加快恢复一批基层林草工作站。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防沙治沙2000万亩以上。统筹新能源开发与沙化土地治理,加快推进“沙戈荒”地区风电光伏项目和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全力完成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年度任务。持续推进联防联治,构建协同治沙、管沙、用沙的工作格局。培育壮大林草产业,力争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发展林草碳汇,多元化实现林草碳汇价值5000万元。总林长令要求,要着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全区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建立“天空看、地面查”监管体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湿资源等违法行为。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贺兰山、大青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采集、交易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和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要保障饲草供给安全,加快天然草地生产能力恢复提升,争取天然草原可食饲草产量稳定在2900万吨以上,建设用途稳定、产量稳定、质量稳定的人工饲草生产基地2000万亩以上。持续推动种质资源保障,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林草种苗繁育体系、林草种苗监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等生态工程建设种苗供给。
2025-03-2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4年,新增370个专业布点,撤销316个专业布点,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专业占比77.7%;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区外院校广泛合作,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优化,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依托包头稀土和装备制造两个产业园区,包头市3所高职院校成立包头市绿色稀土、光伏晶硅材料、现代装备制造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联合体内强化数据信息整合、构建科技产业研发平台、共建专业和核心课程等。通辽市围绕现代农牧业、玉米生物、现代中蒙医药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装备制造类专业;停招体育类等37个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化学工艺等23个专业,专业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融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率先探索产教融合路径,创立乌兰美健康品牌,打造职业教育、家政服务、母婴服务、社区服务、康复护理等为多极支撑的产教融合体,孵化了一家市属国有企业——乌兰美文旅集团,2024年,该集团获评“中国康养品牌10强”。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见证着内蒙古持续深化职教改革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职业教育要同区域发展相协调、产业布局相衔接,建好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为职业教育“划重点”。3月18日至19日,2025年内蒙古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再次发出“动员令”,擘画新蓝图:推动职业教育功能再获新定位,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提升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强化专业产业精准匹配,建立职业院校重点对接服务10大产业集群目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力争高职(专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契合度提升至80%;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运行。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推进职业本科建设“零”突破,推进人才培养“全”贯通,支持有条件的盟市和学校探索中高企协同育人“2+2+2”新模式,加强中高职衔接,探索实施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推动“两双”计划再添新业绩,启动第二期自治区“双高双优”计划建设,谋划建设2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70所左右优质中职学校;推进京蒙、陕蒙、沪蒙、东北三省一区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推动“职教出海”。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奋进正当时!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白鹤说:“我们将立足首府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筹设呼和浩特现代服务职业学院,全力支持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职业本科建设,探索构建中高本一体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科科长刘鹏说:“我们将以开展职普融通试点为抓手积极推进综合高中建设,同时,逐步扩大中高职‘3+2’、中高企‘2+2+2’贯通培养规模等,推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联盟内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曹靖宇说:“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我们将继续与企业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精准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上真心为企业负责,实现校企双向奔赴,协同育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胡敏说:“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我们有基础。今后学院将继续完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自治区职业本科教育贡献力量。”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内蒙古职业教育阔步向前,“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正在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2025-03-22春分时节,内蒙古远山如黛,近水映霞,林木静静,草色遥遥。到了夏季,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处处明秀,宛如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在3月22日“世界水日”这一天观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80.4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如今的56.5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68.02%下降到约47.77%。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相比,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39万平方公里,减幅为10.15%,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3.37万平方公里,减幅51.22%,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的向好趋势。内蒙古以每年1128万亩的速度,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4年底,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52.75%。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之变,让绿色在北疆大地不断绵延、扩展。持续治理,山水美了春风十里,吹暖了鄂尔多斯高原。在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以西约50公里处的西柳沟一级支流马利昌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沟壑纵横之间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鱼鳞坑,沟底则是一个个柳谷坊。达拉特旗地势南高北低,黄河过境190公里,一级支流“十大孔兑”由南向北纵贯全旗。“十大孔兑”为10条季节性山洪沟,西柳沟曾经是山洪灾害最大的一条孔兑。“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柳谷坊是减缓水流流速的方法。鱼鳞坑与柳谷坊是多年来在水土保持治理中总结出的典型做法,作用不可小觑。”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干部杨玉清说。经过多年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8223平方公里降低到2023年的433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59.7%,“十大孔兑”从原来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变成了现在的水土保持样板区。由于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内蒙古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近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同时享有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几大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省份的发展机遇,全面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立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大水保”工作格局。2023年,内蒙古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水土保持工作29条具体举措。当年,内蒙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63万亩,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75个,一体化整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33.4万亩。新时期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为重点,结合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两区三带”水土流失重点防治新格局,全面助力“三北”攻坚战。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小流域治理是内蒙古水土保持问题的重要“解法”。赤峰市巴林右旗南山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美化绿化、景观设施与道路建设,结合“南河、南山、南树林”,形成了山水相连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此外,项目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封育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修建谷坊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如今,巴林右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保水保土效益显著,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包头市青山区多点发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2021年建设的东达沟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是内蒙古首个山前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东达沟是条环绕村庄的河道,过去周边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后,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公顷,每年可拦蓄泥沙1.7万吨以上、保水6.8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也由26.6%增加到77.4%。系统保护,口袋富了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2020年开工建设的鄂尔多斯市“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是内蒙古首创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年置换黄河水量2800万立方米。工程于2023年11月完成建设并通过竣工验收,建设151座拦沙坝和1处引洪滞沙工程及水土保持监测与预警系统。“‘拦沙换水’是由政府引导、企业投资,通过在流域建设拦沙坝等工程拦洪滞沙,减少入黄泥沙,从而置换部分黄河冲沙用水量,换取黄河用水指标的一种‘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配置’新模式。”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处长李禾介绍,“工程实施后,水源得到涵养,生态更好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说的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侵蚀沟治理是东北黑土地保护的重要举措。鄂伦春自治旗为典型东北黑土区,有黑土耕地481.6万亩,但因为侵蚀沟影响,水土流失成为困扰黑土地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鄂伦春自治旗抓住新增国债资金支持侵蚀沟治理项目的重大契机,按照“一沟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中央和自治区都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经过治理的侵蚀沟沟头溯源、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基本得到控制。特别是‘十四五’实施系统治理以来,内蒙古累计投入资金20.31亿元,治理侵蚀沟5495条,完成由侵蚀沟导致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83.7平方公里。2024年投入资金12.84亿元,治理侵蚀沟2855条,保护和恢复耕地3030亩,年均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54.5万斤。”李禾说。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留住了水和土,就留住了生命的希望和生存的根基。《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53.11%,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640万亩以上。为此,内蒙古不断深耕创新举措。统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完善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制度,创新建管模式,推广以奖代补和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快推进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程,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近年来,内蒙古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对老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进行设备更新,已基本形成由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监测机构组成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夯实基础支撑。内蒙古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理念融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中,大力开展“以奖代补”和“以工代赈”建设模式,让更多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惠及项目区群众。2023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和杭锦旗成功试点以奖代补建管模式,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全区推广应用。累计发放奖补资金6700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增收。2024年,在杭锦旗开展“占补平衡”试点,将176.4亩淤地坝淤积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补充了耕地数量,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加了村集体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收益,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拓展了新渠道。一系列举措、一项项工程、一次次治理,内蒙古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生态产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25-03-22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3月21日召开的全区黄河防凌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会上获悉,目前,黄河内蒙古段已安全开河,自治区应急、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通过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防凌战线,全力巡查排险,确保了黄河凌汛期间没有发生较大险情,没有人员伤亡。黄河内蒙古段河道长度约占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流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属于黄河的上中游。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河道走向决定了内蒙古防凌工作具有战线长、跨度大、凌情复杂的特点。为此,开河以来,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统筹建立分级物资储备体系,整合1.3万台中央抢险设备、1800万元本级物资形成保障网络,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坚持在黄河两岸大堤上巡回,通过“徒步+车辆”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河段开展拉网式巡查,查冰层厚度、查河道过流、查穿堤建筑物、查险工险段、查雍冰阻水,做到早报险情、快报进展、准报数据。在传统人工巡查基础上,自治区应急管理部门发挥自治区西部水域应急救援队伍专业防凌气垫船队在冰面、水面、冰凌混合体上通行的优势,在巴彦淖尔市和包头市沿黄重点河段各布置两艘气垫船,近距离侦察凌情、巡查险情。救援队队员全天候待命,确保突发险情时主动出击。此外,应急管理部门在防凌过程中还采取“直升机巡航+低空无人机详查”的监测模式,既能快速掌握黄河内蒙古段全局清沟分布、冰凌状态等情况,又能近距离巡查河道,精准定位重点监控区域,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为精准做好凌情监测预报,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撑,自治区水利部门采用“水文站+巡测队伍”相结合的监测巡测模式,每日跟踪流凌及封河、开河发展,逐日测验冰厚、流量、槽蓄水增量等,在线自动监测水位、水温、气温等要素。每日制发水情信息,封、开河图,为凌情预报、水工程调度、防凌决策指挥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虽然黄河内蒙古段主槽已经开通,但槽蓄水增量还没有完全释放,水位还没有完全回落。”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邢国显表示,目前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密切监测滩冰归槽动态,持续强化重点河段巡查值守,继续做好凌情监测和应对准备,坚决打赢防凌硬仗。
2025-03-223月2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在呼和浩特会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3月2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在呼和浩特会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马建兵 摄孙绍骋对邹磊一行表示欢迎。他说,当前内蒙古正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尤其是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内蒙古与国家能源集团的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未来互利共赢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愿加强与国家能源集团的沟通对接,积极推进煤制油等项目加快落地,更好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储能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希望国家能源集团聚焦新型储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攻关,深度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们将充分发挥专门服务机构作用,为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在内的广大企业做好服务保障。邹磊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国家能源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国家能源集团高度重视在内蒙古的投资和发展,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坚守主责主业,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下一步国家能源集团将主动对接自治区发展规划,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深化双方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制油技术升级、新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全力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于立新参加会见。
2025-03-213月20日,王莉霞主持召开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强调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抓紧抓实这项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一体推进学、查、改,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会议强调,政府班子成员要坚持学习教育和中心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聚焦分管领域工作加强调度,采取针对性举措解决实际问题,统筹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等工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实现“开门红”、“季季红”、“全年红”,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2025-03-213月19日,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包头召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时光辉出席并讲话,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郑光照主持会议,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君出席。时光辉指出,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今年中央政法委和自治区党委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完善基层微治理体系,确保综治中心建设规范、运转高效、发挥作用,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打牢平安建设底板。与会人员到青山区、黄河西路街道、麻池镇综治中心和友谊十九四社区、古城村实地观摩。
2025-03-21